服务热线:010-56149619
Derby news么德比新闻

么德比新闻 / Derby news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么德比新闻
关于抢救式挖掘“柴窑”的建议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17-09-08 15:17:45  作者:佚名  浏览:5888次

关于抢救式挖掘“柴窑”的建议

 

201611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深圳“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纪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让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活起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再次强调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距今已有1060年,是中国唯一以皇帝姓氏命名的瓷器,明清文献更是将柴窑形容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把她奉若神明--“中国瓷皇”。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柴窑成为中国古陶瓷一个“千年之谜”。但据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柴窑,出北地。天青色,兹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柴窑出北地”!“北地”就是包括富平、耀县、铜川在内的古代“北地郡”的简称。根据我们对西安柴窑博物馆、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的调研,唯陕西省有文献、地理、金石、方志、窑址、检测等方面的天青釉实物证据,优势明显准确。这一重要的文物,长期被埋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权威的文物“鉴定机构”。缺乏鉴定人才,更缺乏“割肉断骨”之痛的“火眼金睛”,也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检测指标和尖端技术。严重影响到子孙后代对真正中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的学习、继承,影响到以后中国在世界“四大古代文

”中唯一延续的真实性,影响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绝对不可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因此建议:

1、建全机构,科学鉴定。国家文物局应该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一个诸如“学术科研论证部”的机构,将有诸如申请柴窑的省份,经过市、省文物部门按照文献记载的要求,初步筛选上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再用“摆事实、讲道理、展实物、示窑址、明检测”等一些“对比学筛选,逻辑学推理,鉴定学确定以及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的科学方法,最终定论。

2、加大科研度,联合对文物鉴定进行多学科研究。我国诸如柴窑等古迹文物之所以成为不解之谜,就是因为有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战争学、原料学、工艺学等的种种障碍与变迁,一定不能单纯用西方“考古学”的一种方法,像法门寺的“物账碑揭开秘色瓷”一样的偶然,她一定是多学科、多部门、多交织的综合分析判断鉴定,必须由国家主管文物部门的权威机构来主持论证,才能准确科学完整的揭秘不解之谜,填补中国历史考古等空白。问题越尖锐,越要迎难而上,勇攀科技高峰。这才是科学工作者的坚韧态度。

3、加大与民办博物馆的科研合作,规范、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20153月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新公布的《博物馆条例》规定:民办博物馆享受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国家已经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国策。因此,国家文物局要进一步规范和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特别是对填补国家文物空白且有雄厚研究和收藏实力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要加强科研合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力争形成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博公众号

Copyright @ 北京么德比艺术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9966号-1